《狮子山下的故事》:人人都爱茶餐厅
2022年6月12日,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开机。 剧中的好兄弟茶餐厅以新鲜出炉的美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也通过茶餐厅店员的生活经历勾勒出市民的人生经历。 阴晴圆缺。
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以新鲜出炉的美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狮子山下的故事》
可以说,把故事设定在港式茶餐厅是最合适的。
在香港,茶馆是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分享时代记忆。 这里也是三种宗教和九个流派的故事交汇的地方。 几乎每部经典港剧中都能找到茶馆的身影。
正因为如此,大熔炉式的茶餐厅某种程度上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
香港专栏作家马家辉认为,香港文化是茶馆文化:“既非中非西,又中西合……世界包含在碗筷刀叉之中,是一个具体的、全球化的微妙象征。”
回归25年来,香港文化对内地的影响逐渐加深。 港式茶餐厅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他们一路北上,走进了更多内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从陌生到熟悉,从新奇到平凡,茶餐厅在内地也经历了爆炸与孤独的坎坷。 如今,随着市场优胜劣汰的洗牌以及内地餐饮企业对茶餐厅文化的创新,一波茶餐厅火爆浪潮即将到来。
每个人都喜欢茶餐厅
茶馆对香港有多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从数量上感受一下。
在大众点评上搜索香港的茶餐厅,可以得到7,200多个结果。 据香港地政总署统计,香港约有4,570条街道,这意味着平均每条街道上都有超过一家茶餐厅。 如果统计范围集中在繁华市区,茶餐厅的密度会更高。 高的。
在香港繁华的市区,茶餐厅非常密集。 /视觉中国
对于很多香港居民来说,更常见的情况是,方圆数百米内至少有10家茶餐厅。 这些茶餐厅就像香港人的“食堂”,从早到晚提供丰富实惠的饭菜。
楷书的招牌、鲜艳的瓷砖、复古的装修和色彩、墙上密密麻麻的菜单……茶馆的符号被一一提取出来,成为香港人共同的记忆,成为香港人最经典的。大陆人的心。 港式元素。
草根氛围是茶餐厅的灵魂。 在脍炙人口的歌曲《我爱茶餐厅》中,谢安琪唱道:“我爱你性格朴实、平民,会教顾客像在家里一样开心、满意。”
茶餐厅的食客大多是附近的邻居。 他们往往来自社会中下层。 他们是体力劳动者、普通上班族、放学后的学生、退休的叔叔、奶奶……茶餐厅总让人们想起家乡的温暖。 。
茶餐厅文化的流行,本质上是由于快节奏的大都市居民对价格实惠的快餐店的需求。 因此,效率、实惠、品种是港式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
港式茶餐厅里总有一位老太太在拖地。 /视觉中国
港式茶餐厅里总有阿姨拖地,服务员肯定很匆忙。 老顾客会自觉地用简短的A、B、C、D来指代每一份套餐,个性化的要求被浓缩成“Go”。 出现了“绿色”、“反蛋”、“飞沙飞奶”等各种短代码,拼桌更是常见。
所以,如果你听到邻桌的人点“漂亮男孩”和“漂亮女孩”,不要大喜过望,以为茶餐厅还提供专门的送餐服务——“漂亮男孩”指的是干净、闪亮的白色。米,“靓女”指香浓的米。 白粥又软又糯。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用餐高峰时段保持较高的翻台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服务最多的顾客。
不过,尽管香港人对茶餐厅的精通,但港式茶餐厅的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悠久。
茶餐厅的前身是一家专门经营冷饮、冰品、三明治的冰室。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西餐也进入了香港人的生活。 但在茶餐厅出现之前,吃西餐往往价格昂贵。
20世纪40年代,以“茶餐厅”为名的餐馆陆续出现。 最初的茶餐厅是传统冰室和西餐厅的结合体。 后来又加入了各地的特色菜,提供的饭菜也越来越多样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种茶餐厅遍布大街小巷。
这些平价茶餐厅打倒了原本专注于高端消费群体的西餐。 西餐厅里的情感私人空间已经不复存在。 人们在茶餐厅里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着一顿快餐,享受着这种与西餐厅完全不同的食物。 市场气氛。
马家辉说:“如果你去香港茶餐厅,什么都有。从欧洲的意大利面到中国的馄饨面和火锅,你都可以在同一家餐厅吃到。”
茶餐厅美食上百种,包罗万象,涵盖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让您一年365天都在这里找到新鲜的东西。
这正是人们对香港的感受。 它千变万化,包容性强,绝不会让游客感到单调。
邻居们在这里谈论他们的家庭和家事,餐厅的电视上总是播放着最受欢迎的体育赛事。 茶馆通过一日三餐连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也连接着他们的口腹之欲和挥之不去的情感。
因此,茶餐厅自然成为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结。 2004年9月,香港电台举办网上活动,让网友投票选出“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 茶馆茶馆以1930票获得冠军。
粤语,改写“港味”
港式茶餐厅不仅在香港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贸易往来和香港影视剧的流行,也进入了内地年轻人的视野。
1992年,香港大家乐开始在广东多个城市开设分店。 在鼎盛时期,商店数量扩大到数百家。 2003年,广州人梁国强创办了表哥茶餐厅,业务遍及广州各大商圈。 后来,以“表哥”、“表哥”为名的餐馆相继出现,茶餐厅在珠三角开始流行。 2004年,香港大兴酒家进入内地。 2009年,香港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内地分店。
远道而来的港式茶餐厅深受消费者喜爱。 /新浪微博@Lady Jiajia
这些茶餐厅深受消费者,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品牌的欢迎,尝试新鲜事物的食客总是愿意等几个小时才能有一张桌子。
不过,进入内地的茶餐厅身价却一路飙升。 他们一改香港“不修边幅”的装修和“几乎为零”的服务。 它们已经从平民餐馆转变为都市人的时尚选择。 他们背后的快餐文化也被“花钱尝试新事物”的体验式消费文化所取代。
起初,转型似乎相当成功。
与香港相比,内地茶餐厅的客单价往往较高,翻台率较低。 人们来这里往往是为了吃一顿美餐,享受舒适的用餐氛围,而不是为了匆匆吃饱。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曾收集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 结果显示,内地人均消费单价超过200元,是香港人均消费80元左右的2.5倍。
凭借差异化定位和市场对港式风格的追求,翠华、大兴等品牌迅速打开内地市场,而表哥舒、表哥等更多以日常为主的茶餐厅也开始走红。
然而,人们的新鲜感转瞬即逝,茶餐厅的瓶颈来得很快。
过高的价格削弱了消费者的进店欲望,之前被推崇的多元化也变成了太多而不够的缺点。 面对接二连三的竞争对手,茶餐厅已经失去了优势。
茶餐厅的食物丰富,却被诟病为“富而不精”。 /新浪微博@沙利扎伊
2016年,翠花酒家杭州店关闭; 2017年,翠华营收呈现负增长; 2019年,翠华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正如作家舒国志所说:“近年来,内地城市也开设了茶餐厅,他们以为是端茶、卖菜,所以顾名思义就叫茶餐厅。然而,他们不知道, “这家茶餐厅是一家特色风格的餐厅,很独特。独觉觉就是在香港创造出来的。”
失去了草根性和人情味的港式茶餐厅有些鸡肋。
庆幸的是,创新为茶餐厅提供了新的活力。 对于不拘泥于传统烹饪方法和正宗口味、注重多样性和融合性的港式茶餐厅来说,创意总是受欢迎的。
近年来,内地餐饮企业对茶餐厅进行了改良,再次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广州人发明的“漏奶花”被贴上了“港式甜品”的标签,甚至成为年轻人中茶餐厅的代表之一。
在顺德,无论是网红的“芝士麻糬菠萝包”、“珍珠奶吐司”还是本土化的“棒沙炒饭”,都是茶餐厅独有的新发明。
来自广东各地茶餐厅的厨师将他们收集到的当地风味和积累的灵感注入茶餐厅的基因中。
入住度假村和白领食堂
这两年,广州街头涌现出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茶馆、冰屋。 一些从业者注意到,港式风格正在回归。
吃喝玩乐既是经济活动,又是文化行为。 港式茶餐厅的兴衰始终与文化潮流同步。
随着《披荆斩棘的哥哥》、《生命之声》等综艺节目的热播,一众香港艺人走红,港风再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与此同时,港式茶餐厅正在回归“原貌”。 文通冰室、文华冰室等新品牌已出现在各大城市。 除了名字从“茶餐厅”回归到“冰室”之外,他们的店面规模和装修风格也刻意复古。
港式茶餐厅正在回归“本来面目”。 /新浪微博@民华冰堂
消费者显然喜欢这样。 这些外观回归自然的新型茶餐厅,深受市场欢迎,成为年轻人蜂拥打卡的胜地。
互联网分析师钱浩认为,这波热潮“可以归因于80后、90后的集体怀旧,也可以看作是Z世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
与此同时,茶餐厅的价格正在回归合理价格。 新茶餐厅都选择平民化路线,老翠花也降价了。 大众点评显示,翠花餐厅、文通冰室、漫花冰室的人均消费集中在50-60元区间——他们也都开通了外卖服务。
多样的选择、合适的价格、便捷的配送服务,为茶餐厅成为白领食堂提供了条件。
对于白领来说,茶餐厅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的工作餐,还可以得到一个舒适的社交休闲场所。
在茶餐厅不仅可以享用日常的工作餐,还可以得到一个舒适的社交休闲场所。 /视觉中国
吃午饭的时候,和同事聊聊时事八卦; 下午茶时间,来茶餐厅会见客户或游玩; 下班不想做饭就去茶餐厅吃饭……各种生活场景在茶餐厅里都能找到,看起来很自然。
起源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在找到正确的定位后,正在融入大湾区居民的生活,并将影响范围向更远的地方延伸。
参考
[1]马家辉: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厅文化| 搜狐文化
[2]港式茶餐厅——从香港饮食文化全球化开始| 吴延和
[3] 迷失香港茶餐厅 | 界面新闻
[4]内地港式茶餐厅:“预计会有变化”| 南方周末
[5]港式回归,冰淇淋店人气爆棚。 港式茶餐厅“网红”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少潜力? | 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