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潮汕上线 Netflix,全球吃货的潮汕美食之旅
由《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导演陈小青打造的20集微纪录片《味源潮汕》今年2月在Netflix正式上线,并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虽然每部纪录片时长只有10分钟,每集也只够介绍一种潮汕独有的小吃,但这一系列节目成功引发了全球吃货对潮汕美食的关注。
Netflix《Flavorful Origins》介绍页面。本文所有图片均为资料图
《味之源·潮汕》是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朱乐贤和《舌尖》系列导演陈晓青自主研发的“味”IP“味之源”系列的首站。不同于中西合璧的《味之源》和走纯说路线的《味之源·潮汕》,《味之源·潮汕》更关注当地美食本身。或许是因为没有以往美食纪录片中刻意煽情的部分,硬核、粗犷、以美食为主题的拍摄和叙事风格,让其在开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便收获了8.6分的豆瓣评分。
这也是Netflix购买的首部原创中国美食纪录片。
事实上,在《风味起源潮汕》播出之前,“风味”IP已在海外拥有相当高的人气。 早在2017年10月,“风味”IP在戛纳秋季电视节上市时,包括Discovery、加拿大、北美华人电视台等均表达了购买《风味起源》的意向。
目前豆瓣评分9.1的《风味起源》已在马来西亚最大电视台Astro、韩国中华电视台、香港TVB等播出,引发全球华人对美食的共鸣。《风味起源:潮汕》因在Netflix播出,并配有20多种语言字幕,热度甚至超过了前作。
也许,有的朋友分不清潮汕和潮州的区别。潮汕与潮州就像粤菜与广州。如今,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从2017年春天开始,陈小青和《风味原点》团队无数次前往潮州、汕头、揭阳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潮汕传统饮食习俗,详细介绍牛肉丸、鱼饭、腐乳糕、生抽、潮式卤水、普宁豆瓣酱等地道美食。
牛肉
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达4362亿元,占中国餐饮市场的13.7%。其中,风靡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堪称火锅界的一股清流。潮汕人吃牛肉火锅的方式源自客家人,潮汕地区没有养牛的传统,所以潮汕地区的牛肉火锅食材取自几百公里外的西南山区,主要选用三年内的肉牛,品质最佳。据说,在人口近1400万的潮汕,每天消耗的牛肉超过10万公斤,仅在汕头一地,牛肉火锅店就有几百家,菜市场里散落着不计其数的牛肉店,售卖火锅用的新鲜牛肉和牛骨汤。
从牛腿筋上切下来的五花肉经过锅里煮熟之后,变得异常嫩滑。
对于潮汕人来说,牛肉火锅的秘诀在于:新鲜和刀工。潮汕牛肉火锅要求新鲜牛肉必须在四小时内分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牛肉乳酸的积累,也迎合了潮汕人讲究鲜食的性格。
在潮汕牛肉火锅店里,每个屠夫都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总能快速地将牛肉的不同部位切下来。牛肉的分类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从最稀少的颈肉,到五花趾、勺柄、吊龙肉、胸脯肉、嫩肉……每一种都能带给食客独特的味蕾享受。同时,潮汕牛肉火锅对牛肉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切割方法,肉的质感和厚度是屠宰技巧的直观尺度。
牛颈肉,位于牛脖子凸起处,是潮汕牛肉火锅中少有的食材。出肉率不足1%,有时10头牛也出不了500克肉。肥厚的牛颈肉需要冷冻后再切成薄片,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和口感。对很多人来说,要借助显微摄影才能看清牛肉不同部位的准确区别,但潮汕人只用牙齿和舌头就能分辨出区别。
除了牛肉火锅,潮汕人还用手工捶打牛肉,做出另一道口感弹牙的美食。牛肉丸在潮汕扎根百年。牛肉碎的制作源自中原,潮汕人通过客家商人的叫卖,认识了牛肉丸。不过,与客家人用刀背捶打肉末不同,汕头人发明了用3斤方锤刀捶打牛肉的方法。捶打30分钟后,牛肉内部的纤维就被彻底打散了。
厉害的“捣肉师”还需要细心地挑出肉末中的筋膜,才能让牛肉末更加细腻。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用肉末制作丸子的传统,但只有潮汕牛肉丸彻底改变了食材的口感,依据口味分为软牛肉丸、硬牛肉丸,并衍生出不同造型的牛筋丸、牛肉饼。
粿条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粿条。要问牛肉丸配什么最好吃,那一定是潮汕人非常喜爱的主食粿条。中国很多地方,人们都有把米加工成条状的习惯。潮汕人把米制品蒸熟后,涂上一层薄薄的米糊,冷却后切块食用,就叫“粿”。
潮汕人制作“粿”已有五百年历史。大批中原移民南迁潮汕地区,用面食制作祭祀用的水果,但南方不产小麦,只能用米代之,于是便有了“粿”。有些地区也根据方言的发音,称其为“板”。
如今,潮汕人每天要消耗近百万公斤的米粉,无论是牛肉丸、猪杂汤米粉,还是用猪油、豆芽炒制的米粉,都深受潮汕男女老少的喜爱。而且,如今三千多万的潮汕人中,有三分之一散居在世界各地。米粉还随着走出国门的潮汕人传到了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衍生出了不同的吃法和风味。可以说,哪里有潮汕人,哪里就有米粉。一碗简单的米粉,把潮汕人与家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许多与米食有关的糕点也被称为“粿”,如炸糕粿、水晶粿、芋头粿、鼠歌粿、红桃粿……种类繁多,其中不少“粿”是潮汕地区祭拜神灵、祖先的必备祭品。
红桃糕
海鲜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美食的孤岛。也正是因为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很多传统饮食文化得以保存,很多特色美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百年前的味道。
过去,由于潮汕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不少潮汕人选择出海谋生,过去没有冷藏保鲜技术,渔民为了方便储存和充饥,捕捞上来的鱼后,会直接用海水煮熟,再放凉,这便是鱼饭诞生的最初动机。
鱼饭用最简单的做法和食材做成,是潮汕人的坚持和习惯。新鲜海鱼是做鱼饭的唯一原料,不用去鳞、去内脏,用盐水浸泡20分钟后,放在青竹编成的竹篓里,一层海盐,一层鱼,鱼头按顺时针方向摆放,当地人认为这样的摆放是对客人的尊重。
鱼饭制作过程
不同的鱼类,其呈现方式与烹煮时间均有差异。将鱼与竹篓一同放入水中烹煮,使其均匀受热,经过一定时间后取出,放置于地上等待其自动冷却。此时竹篓便发挥作用,其孔洞利于空气流通,使鱼肉更为通透,鱼皮变得紧实,鱼身干爽紧实。再加上在海盐的作用下,鱼肉的水分析出,鱼肉保留了丰富的脂肪。待冷却后,轻轻掀开鱼皮便可见一层均匀的胶质,这便是鱼饭的精髓所在。
随着潮汕的海鲜越来越多,所有用盐水烹制的海鲜统称为鱼饭,又衍生出虾饭、蟹饭、鱿鱼饭、墨鱼饭等,不同的海鲜在海盐的映衬下呈现出不同的风味,这种美食起源于渔民的日常生活,如今已成为潮汕地方风味的标签。
鱼饭是汕头夜排档的必备美食,据统计,潮汕地区鱼饭年销量高达1000万公斤。
黄墙鱼饭
虽然潮汕菜中海鲜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但“生腌”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海鲜加工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海鲜的鲜度。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生腌海鲜的吃法,但潮汕风味独具特色——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甚至有人把潮汕生腌称为“毒药”,意思是凡是尝过的人,都会念念不忘,为之疯狂,仿佛中了毒一样。
在潮汕,常见的生腌海鲜有:螳螂虾(又名:虾蛄或螳螂虾)、螃蟹、虾仁、蚬子、牡蛎及贝类等。在众多的潮汕生腌制品中,又以生腌螃蟹最具有诱惑力。
早在南宋时期,我国已有生腌螃蟹的文字记载,《蟹略》中记载,若用酒腌半日而食,称为“酒煮生蟹”;若拌上调料立即食用,则称为“手洗蟹”。
仅潮汕不同地区,用不同调料制作的生腌蟹就有很多种。在普宁,人们喜欢用大量的海盐、白醋、辣椒、大蒜、香菜、葱花、姜等配料腌制花蟹。螃蟹必须是新鲜捕捞的,腌制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上桌前,在蟹肉上浇上大量的酱汁,再配上一碗白粥,已成为潮汕人宵夜的最佳选择。
汕头生腌蟹比较常见的版本,是用酱油代替海盐来腌制,更添鲜味。经过几个小时的腌制,蟹黄变成流质咸蛋黄的颜色,蟹黄变得丝滑嫩滑,蟹肉变得软糯可口。厨师再将生腌蟹切成十三块,完美上桌。无论是佐酒,还是白粥,都能满足潮汕人的味蕾。此外,讲究刀工和蘸料的草鱼刺身、用辣椒、蘑菇、冬笋、芹菜等手工鱼酱包裹的“笔套鱼书”等鱼类佳肴,都展现了潮汕人对鲜鱼的极致追求。
生腌蟹
这部纪录片呈现的潮州风味美食,远不止以上这些,比如卤水、潮州柑桔、腐乳糕、普宁豆腐等也迎来了自己的亮点。透过美食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生活文化。这部纪录片正是以这种方式,带领吃货们穿梭在潮汕的大街小巷,在关注美食本身的同时,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氛围,探寻最地道的味道。
是时候带着10个胃去潮汕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志忠微信公众号/id:ZHICHINA2017,现标题为编辑提议,已作删除修改。)